哈喽,朋友们!又到咱们钻研汉字的时候啦!今天的笔记写的是“砀”字,不是个能一下子就搞清楚的字,一起来学学。
造字本义“砀”字是由“石”和“昜”组成的,其中“昜”在构字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蕩”的省略,表示水波荡漾。
所以,砀dàng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那些纹理如水波荡漾的山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褶皱山岩。
岩层在地质运动中受到水平压缩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式的横纹,就像水面上的波纹一样,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集韵》里也说,“砀,石之有文者。”意思是说,这个字指的是有纹理的石头。你看,古人对这个字的描述,既简洁又形象。
古籍里有时候还会用“砀”字来代替“荡”,比如《庄子》里就有“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这里的“砀”就是“荡”的意思,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的原文:“文石也。从石昜聲。徒浪切。” 这句话是许慎对“砀”这个字的解释。这里的“文石”指的是有花纹的石头。
“从石昜聲”说明这个字是由“石”部首和“昜”声旁组成的形声字。“徒浪切”是古代的反切法,用来标注字的读音。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中,对于“砀”字的解释提到“芒碭,山名”,这里的“芒碭”即指芒砀山,是地名,
芒砀山坐落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是豫东平原上一座历史悠久且富有文化遗迹的山脉。,说明砀”或“碭”也常被用作地名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地方。
《康熙字典》还通过引用《汉书》等典籍,说明了“砀”或“碭”在历史上的文化意涵。如“梁国砀”的记载,表明在汉代,“砀”曾是梁国的一个地名,且这个地方以出产“文石”而闻名,这进一步强化了“砀”作为有花纹石头的含义。
在用法上,“砀”除了作为名词表示特定的石头或地名外,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表示突然、猛然的意思。这种用法虽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偶有出现,如“肱砀骇以奋肆”,这里的“砀”就形象地描绘了某种力量或动作猛然爆发的场景。
读音“砀”字的读音为dàng,与“荡”字同音。《正韵》里对砀字的注音为“徒浪切,音荡”。试着在你的输入法中输入“dàng”来找到这个字,这样就能加深记忆,下次遇到时也能轻松识别。
含义用法① 有花纹的石头:“砀”字最直观的含义就是指那种带有花纹的石头。《说文》中就有提到“砀,文石也”,意思就是说,这种石头有着像文字一样的花纹。
② 被冲荡而出:“砀”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动态的过程,就是被水流冲刷出来的样子。想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梁国砀”的记载,这里的“砀”就是用来形容山出文石,在水流的作用下露出地面。
③ 振荡、广大:再深入一点,“砀”还可以表示振荡或者广大的意思。比如在《长笛赋》中就有“肱砀骇以奋肆”的描述,这里的“砀”就是用来形容那种突然的、猛烈的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