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府的响油鳝糊
要说最常见的鳝鱼菜,当属响油鳝糊了,只要做淮扬、本帮的馆子,都会有,而且各店质量基本都不错。这个菜吃起来鳝段软嫩、冬笋脆嫩,酱油和鳝鱼的味道杂糅在一起,再经过胡椒和蒜泥的辉发,非常浓郁,下酒下饭绝对都格外的香。虽然同是一道菜,其实也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味道并不完全一样,就以玉华台、同春园和美味斋三家老字号来说,因为餐厅的传统不同,响油鳝糊也有着微妙的小差距。
美味斋里偏甜的响油鳝糊
玉华台当年是1949年开国第一宴的参与者,一直秉承着国宴淮扬菜的规矩,不偏不倚,味道适中;同春园虽然主打的是苏锡帮,也就是苏州、无锡的口味,但从1930年进京,也颇受鲁菜的影响,鳝糊当中胡椒放的比较多,偏辣,口味更厚;美味斋是1958年由周总理调入北京的上海老字号,依着上海原有的传统,鳝糊当中是要放糖的,口味偏甜,很有本帮菜一手酱油瓶子、一手糖罐子的意思,浓油赤酱的感觉更饱满。
煨脐门
要说吃黄鳝最全的馆子,那还得说是玉华台,响油鳝糊、炝虎尾、大烧马鞍桥、炒蝴蝶鳝片、淮安软兜长鱼、煨脐门鳝、脆鳝,一应俱全。可以说,鳝鱼各个不同位置的精妙都能显现出来,如果您是一位爱吃鳝鱼的主,他们家是决不可错过的。尤其是煨脐门鳝和脆鳝,这两样除了他们家很难找到,而且口感、味道也跟其它品种完全不同。
脆鳝
煨脐门之所以叫煨脐门,所用的材料其实是鳝鱼的肚皮肉,煨指的是用鸡汤煨,是一道汤菜。把鳝鱼先焯一下,然后配上火腿、口蘑、笋丝在鸡汤里烧开,再转小火煨上半个小时。稍有烹饪经验的朋友就能明白,鸡汤的鲜再加上鳝鱼的鲜,再加上火腿和口蘑的鲜,几好加一好,鳝鱼软糯,汤味鲜美,实在是没谁了。脆鳝,跟煨脐门相比,完全是另一个极端。脆鳝,顾名思义,要酥脆,用八成热的滚油把它炸透,再浇上炒好的糖醋汁,拿筷子掰着吃,其它的鳝鱼菜下嘴都是“噗嗤噗嗤”的,而这个菜则是“咯吱咯吱”的。
子龙脱袍
北京的老字号里还有一样极其个别的鳝鱼菜,还真是独家风味,叫子龙脱袍。这个子龙脱袍却不是江南风味,而是湖南名菜。北京的曲园,早年是长沙的名字号,但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的轰炸。建国以后,为了照顾很多湖南籍老革命们的口味,又在北京重建了。
所谓子龙脱袍,就是鳝丝清炒,又将其黑色的背皮去掉,菜色如三国名将赵云赵子龙的白盔白甲一般,也就因此而得名。这个菜只是咸鲜口,不放酱油,完全没有重口味的遮挡,所以最讲究新鲜,鳝鱼稍有不新鲜,马上就会让口味从天堂跌入地狱。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售价颇高,弄得很多食客舍不得花钱,现在再去吃,就得提前预定,店家也才好提前备料了。
老字号里的“黄鳝门”大致就是这个情况了,各家的质量都不错,但适口方是美食,好吃与否完全是个人的体验,所以诸君要是想吃鳝鱼了,还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对了老字号,一定会有一餐美食的享受。
上图是购买《原来清宫长这样的》的方式,这是我今年与懒人听书合作的一套关于清宫历史的有声书,原价39.8元/20讲。
红小豆馆主,本名杨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满族史和北京生活史。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诗书继世长—叶赫颜扎氏家族口述历史》
微信公众号:红小豆馆主
今日头条:红小豆馆主(签约作者)
新浪微博:@红小豆馆主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吃喝玩乐大搜索
喜马拉雅:旅游频道脱口秀《I Love 游》主播
掌上北京:核心撰稿人及名士团成员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红小豆馆主(ID:yangyuanandre)
作者红小豆馆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全文均为本人原创,禁止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留言联系
关注此公众号(ID:yangyuanandre)
会看到更多精彩更多美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