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樵棂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该音频系AI合成
牛年大吉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年到头的年终长假,更是在浓浓年味中,愿旧年的一切都在除夕十二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画上句号。从新年的零点开始,万象更新,好运连连。
春节辞旧迎新的种种习俗,是从历史文化中承袭而来。回看古人,除了为人熟知的祭灶、扫尘、守岁、拜年等习俗外,还有一些今天已不常见的活动,不仅仪式感十足,还深具“古风范儿”——风雅而别致。
完全复刻古早的春节过法似乎不太可能,但看一看总还行的,没准还能给予我们一点新年启发。
清·掐丝珐琅牺尊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从祭祀与迎春走来
“过年”的仪式经历了多代变迁才成为一种传统节日。
《说文》讲:“年,谷熟也。”
“年”为庄稼收获之意。因此,最初古人把庄稼成熟的周期叫作“年”。
据《诗经》记载,周代的农夫到年底十月,为庆祝丰收和改岁,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美酒和羔羊,祈愿风调雨顺。这时的一系列活动已具备了春节雏形,但它并没固定在正月举行,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春节。
从夏到汉,岁首正月不断改变,春节始终没有定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正式实施《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之后历代历法虽有变更,但基本上都用夏历。自此,作为节日的春节初具雏形。
据《礼记·月令》记载,现今沿袭下来的传统春节习俗,不仅源于祭祀,也有迎春时节的各类习俗。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各地不同理解和改良,形成了我国大体相近却又千姿百态的年节习俗。
据汉代东方朔的《占书》曰:
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
这一习俗在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初九、初十两天所谓“九菜、十果”的节俗。后来各代中,春节也称元日、正日、朔旦、元旦,民间则称“过年”。
自春节成为重要的节日始,人们为过年的活动与准备不断加码,一些较为风雅的过年习俗,多与当年的迎春仪礼有关,发展到今天,亦能从中看到当前一些习俗的影子。
清·福贵岁朝图轴。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穿青衣
当前我们过年对于服装的讲究大抵有二——
一是大年初一换新装,取个万象更新的好彩头,年长一些的人鲜少添新衣,但也一定会洗弄干净,“不染旧尘”;
二是过年的新衣颜色相对鲜艳,至少有一些红色的点缀,寓意红红火火。
而古人对衣服的执念,在色彩上跟我们有所不同。承袭自古时迎春礼仪的“穿青衣”,取得是万物生发的春季之色——青绿,寓意对新年充满希望。
来源/网络
咬春
古时,民间在立春时,常吃新鲜蔬菜来预防疾病,于是便有了“咬春”。
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因此,春盘又称五辛盘,类似当前的春卷。
当代春卷。来源/网络
昔日,吃春饼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对此,清人还专门写有《咬春诗》:
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
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
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
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
一个“咬”字,是动作,是想将春天纳入怀中的期待,更有一种百业待兴的韧劲儿。这样的心情,和今天的春节辞旧也有共通之处。
除了春卷,古时迎春还会喝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成粥或羹汤,以达到迎新去晦之意。
在这里,无论是五辛菜之“五”,还是七菜粥之“七”,抑或祈福必须用三牲、三碗饭、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拜三次这一习俗中的“三”,都与我国传统观念中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哲学息息相关,其中古代“三才”即天、地、人,“三光”指日、月、星,都与宇宙万物联通来计数。五则指代五行,七即为阴阳与五行之和。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念不仅在节日中会被次次重提,在我们生活中更是形成了惯例。
七菜羹。来源/网络
过的是春节,尝的是美味,品的是文化,炼的是修养。
饮椒柏酒
而在古人风雅的春节习俗里,饮椒柏酒寄托了一种特殊的生命观。
“一年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之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需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苏东坡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诗句,把亲友共同跨的时刻刻画得无比真实。
从汉代始,除夕都要饮椒柏酒。在古人认知中,椒是精灵、柏是仙药,这两味草药在汉代能免除百病。此外,还要饮用桃树叶茎熬成的桃汤,以压邪气。魏晋以后,人们则改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阔叶草,令人不染病瘟。
古人饮屠苏酒。来源/魔力小孩古诗
春节实际上是年幼者得岁、年老者失岁,饮用的次序与传统敬老次序相反,先少后老,体现出长辈对晚辈寄予的厚望。正如明代韩奕《新岁述怀》诗云:“白首坐中堂,屠苏最后尝。”
岁朝清供
“岁朝”即“一岁之始”。《汉书·五行志》云:“岁首、正月、朔日,是为三朝”,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清供”的由来,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以供祭品祈求免祸得福。佛教传入后,“禅房香花素果为供”的礼仪替代“告朔之牛羊”,并逐渐发展成为包括书画、古器、盆景、奇石在内的文玩物品,统称为“清供”。
岁朝兴起于宋代。岁朝图多作于立春、春节(正月初一)前后,是古代节令绘画的一种。岁朝图记载了古代春节的各种习俗,比如扫尘、祭祖、傩祭、立桃人、挂桃符、挂年画、贴门神、贴春联、爆竹等,堪称古人春节习俗的形象再现。
明 《岁朝图》轴,袁尚统绘。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岁朝是“迎春纳福”的最佳时机,因此岁朝图既有除凶辟邪、纳福迎祥的寓意,又反映古代文人的古雅情趣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是雅俗共赏的珍贵艺术品。在岁朝图中,出现最多的图像符号是“瓶和瓶花”,即“清供”时的贡品,多用于祝愿一年平安幸福;其次是春节常见的爆竹和大红灯笼,以及鸡(与“吉”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物;同时也是俗信中的镇物,可以守门、除凶)。
最为著名的岁朝图,当属明代宪宗皇帝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这幅画作是专为过年而作,包含驱鬼、纳福、百事如意三层意思:画面中的形象是钟馗,手里架着如意,钟馗是道教神仙,被称为“赐福镇宅圣君”,有求必应;小鬼托着的盘子里面放着柏树枝和柿子,寓意“百事如意”。钟馗的目光盯着飞来的蝙蝠,寓意“福来”。画中朱见深自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明 《岁朝佳兆图》轴,朱见深绘。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反映岁朝清供的“岁朝清供图”流行于清代,主要描绘清供的物品,并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美好的新年祝福,为春节平添喜庆气氛。如画百合、柿子、灵芝寓意“百事如意”;画玉兰、牡丹、海棠寓意“玉堂富贵”等。
清·缂丝岁朝图轴。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种习俗本来源自佛教,随着佛教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加深,岁朝清供图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要求:依然还是以花卉为主体,但是画中还至少要出现佛教的五件供器(香炉一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中的一件。
从各代历史中走来
各朝各代的发展中,人们过春节还出现许多新风俗,这一类大多传承至今,不仅仍具古人风雅气质,还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年味”体验——
唐·饰梅花妆
古代,正月初七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见状纷纷效仿,在额头点上红点形成“梅花妆”。这一风俗传至唐宋,开始在民间流行,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样式;涂唇则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影视剧中的梅花妆容。来源/电影《十面埋伏》截图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长沙出土的楚国女俑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颇具“大唐气象”。而在今天,女子在新年出门拜访必会好好妆饰一番,既给自己提神增面儿,也让亲友更添喜爱,堪称“美美与共”。
唐·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上元节夜景。来源/国漫《中国唱诗班》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曾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载,唐睿宗时,元夕做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今天,各式各样的节日彩灯走进城市各个角落,将昔日看惯了的旧景装点的年味十足。
宋·燃爆竹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山臊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家喻户晓的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更是对燃放爆竹成为春节之自然的写照。
范成大在《爆竹行》一诗中生动描写了燃爆竹的过程——
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清·福贵岁朝图轴(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火药发明后,爆竹经过了各式各样的改良,南宋出现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明代出现了“升天雷”,即后来人说的“二踢脚”。
宋·送名片拜年
宋代开始,文人拜年用上了考究的名片,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古人送“飞帖”拜年,绘/王弘力,来源/网络
文徵明《拜年》诗云——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原本是亲友之间增进感情的拜年,被一张小纸片取代,主人还是会感到几分失落。如今,迫于距离或疫情的需要,我们也只能用讯息作“名片”,给亲友送去问候。但我们相信,只要情谊不散,待到国泰民安时,我们再相聚话短长。
清·猜灯谜
《武林旧事》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喜欢猜谜的人会组织谜社,这在清代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谜手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因为灯谜难猜,清代顾震涛还因此写下《打灯谜》一诗抱怨——
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灯谜阵。来源/网络
除各朝各代传承至今的风俗,文人雅士也有一些过年韵事。如清代诗人袁枚和老师、两江总督尹继善经常吟诗唱和、各呈其能。某年除夕,袁枚派人在临近子时之际给老师送去一首诗:“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今日教公输一箸,新诗和到是明年。”(大意是 :您看到这首诗时已经新年了,即使您才思再敏捷,写好和诗也是第二年的事了,您就认输吧。)老师看完哈哈大笑。
清 张宏击缶图轴。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说的热热闹闹的,最后轮到国历君给大家拜年了。
今天是庚子的最后一天,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这一年很不容易,当除夕的钟声敲响,祝福大家新的一年——
健康、平安、开心
迎来一个好运年、幸福年!
新春
祝语
我们来年再见!
对,明天见!
参考文献:
柳倩:《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载《时代中国》,2010年第3期。
何星亮:《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金融博览》,2019年第2期,第1页。
袁媛,殷晓峰:《从“岁朝图”看春节习俗里的宗教文化》,《中国宗教》,2019年第1期,第66-67页。
何星亮:《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思想战线》,2013年第39卷第2期,第63-71页。
陈荣:《春节习俗源于古代冬春祭祀续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5卷第1期,第77-81页。
陈荣:《春节习俗与古代冬春祭祀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第114-117页。
秦永洲:《爆竹声中一岁除——古代春节风俗趣谈》,《春秋》,2001年第1期第50-51页。
END
作
者丨樵棂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排版 | 孙蔚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原标题:《“古风”春节攻略: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能做什么?》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