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
编辑
保持隋唐时期古典的形式以及演奏风格和曲目,横抱用拨子弹,主要可见于南管、北管音乐,此外传到日本的日本琵琶也主要是这一系。(指南管琵琶)
南派琵琶分为几个流派:
无锡派
编辑
无锡派琵琶兼收南北两派。清代华秋𬞟(1784-1859)兄弟二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琵琶,北派琵琶以王君锡为代表,南派琵琶以陈牧夫为代表。编著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或《华氏谱》,袭承北派王君锡和南派陈牧夫的传谱,采用工尺谱,是中国最早发布印行的琵琶谱。对后世研究琵琶在清代中叶至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也影响了其他的流派。无锡派的主要传人有徐悦庄,徐悦庄之学生有吴畹卿。吴畹卿的学生有邹道平、乐述先、唐石琴、李轩臣、杨荫浏。其他传人还有杨廷果。杨荫浏传给曹安和。曹安和是无锡派最后一代传人。无锡华彦钧(阿炳)和以上传人非师承关系,但有可能受到无锡派的影响。由于无锡派琵琶传人不多,在杨荫浏及曹安和之后再无传人,虽有人演奏无锡派的曲目,但是无锡派琵琶还是在无传人的状态下逐渐式微。无锡派琵琶主要曲目有〈海青拿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普庵咒〉、〈月儿高〉等。
崇明派
编辑
崇明派琵琶以沈肇州为代表。传谱为《瀛洲古调》。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初琵琶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琵琶为直隶派,技法主要使用上出轮。北派琵琶在通州地区声名远扬。而白在湄是当时通州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崇明人贾公逵来到通州(现在的南通地区)拜白在湄为师,学习琵琶。贾公逵在白在湄的指点下技艺突飞猛进。据《崇明乾隆县志》形容贾公逵的琵琶技术为:“其音能肖百物,或为风雨声,人皆思挟续;为众乐声,八音具奏;为鏖战,则甲马奔驰,金鼓戈矛齐蔚震,闻者惊诧”。而在《崇明光绪县志》则记载:“其音……或金鼓齐鸣、甲马奔驰、戈矛格磔为鏖战声,听者腭眙”。[6]在崇明旧时的《崇明县民国县志》(1929)上有记载:“宋珩,字楚玉,廪贡生,寄海门。通音律,善琵琶。初贾公逵得四弦指法于白在湄,传李连城,珩从连城受转关护索…”[7],证实了早期崇明派琵琶脱胎于白在湄的北派琵琶。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王东阳,继承了崇明派古曲的基础上,以节奏不同的变化上,谱成慢板22首,快板7首及文板5首。[6]《瀛洲古调》,为崇明派重要传人沈肇州整理并传谱,于1916年于江苏省教育厅出版。里面包涵四十五首曲子。有慢板22首,快板17首,文板5首,武板1首,为十面埋伏。
平湖派
编辑
清代的李芳园是平湖派琵琶的集大成者。平湖派琵琶和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平湖派基本采用下出轮,而其他采用下出轮的流派主要只有崇明派。
浦东派
编辑
浦东派以清代的鞠士林为源头,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人传承,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传谱。主张武套要气势宏伟,文套需表情细腻,大曲有刚有柔、文武套的手法并用。[8]为现今少数演奏《海青拿天鹅》的流派。[9]
汪派(上海派)
编辑
汪派由汪昱庭所创,汪昱庭曾向平湖派的李芳园、殷纪平和浦东派的陈子敬等人学习,进而自成一格。第二代传人为李廷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第四代传人郝贻凡。代代相传一把清代流传下来的张伯年琵琶。《阳春白雪》为其代表曲目,也常演奏《塞上曲》、《青莲乐府》、《月儿高》、《平沙落雁》、《陈隋》、《将军令》、《普庵咒》、《霸王卸甲》等曲。
北派
编辑
直抱、指(指甲,多用假指甲)弹。
直隶派(现存于《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王君锡传谱)
诸城派(《玉鹤轩琵琶谱》王露(王心葵)编写)
通州北派(以白在湄为代表)
南管琵琶
编辑
南管琵琶保留唐代时的横抱方式,但已不用拨子,而是用指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