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岗位甚至要求大学毕业、精通中文或英文,还需具备歌舞才艺。

“在中国干一年,抵得上家乡十年”,在丹东某朝鲜餐厅工作的李英姬这样形容。

她在朝鲜时是月薪不足300元的纺织女工,如今每月能赚4000-6000元人民币。

这笔钱在朝鲜堪称天文数字,朝鲜普通工人月薪仅四五百元,即使是教师、公务员这样的“高薪职业”,收入也仅在1000至2000元之间。

餐厅老板透露:“她们实际工资在4、5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每月只有150元作为零花钱,其他部分交给国内。”

三年合同期满,姑娘们平均能带回五到十万元存款。这笔钱在朝鲜意味着什么?

金慧善的经历给出了答案:三年前她还是朝鲜某纺织厂女工,如今她站在平壤街头,手中的华为手机不断响起微信提示音,她家不仅盖起了新房,她还成了家乡姑娘们围追堵截的“偶像”。

她们的生活极为规律:从餐厅到宿舍两点一线,集体住宿、定期学习。

在丹东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她们每月只花两三百元,剩下的全部攒起来。

平日穿着民族服饰,不染发也不浓妆艳抹,对破洞牛仔裤之类的“奇装异服”更是难以理解。

一位姑娘曾直言:“为什么好好的牛仔裤要挖洞?这真是太搞笑了!”

当被问及在中国最深的感受,大部分女孩会说:“中国女人的自由。”

她们的眼神里带着羡慕:“在朝鲜,女性30岁未婚会被议论。

但在这里,30岁的中国女孩还在读书、创业。”

而职场地位的差异尤为明显。

朝鲜是典型的男性主导社会,尽管数据显示朝鲜女性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但男性多供职于政府单位或军队,拥有表面光鲜的地位。

这种“男人当家,女人赚钱”的现象普遍存在。

婚姻观念的不同同样引发思考。在中国餐厅工作过的朝鲜女孩发现,朝鲜男性普遍大男子主义较强,“不愿参与家务劳动,还时常缺乏对伴侣的关心”。

相比之下,中国男性则被认为“更加体贴顾家,既能赚钱养家,也能主动分担家务”。

对于这些朝鲜姑娘来说,中国还有很多事情让她们感觉到很新鲜。

比如第一次乘坐中国高铁的经历,就让许多朝鲜姑娘终身难忘。

一群从北京返回丹东的朝鲜服务员在车厢里兴奋地玩起自拍。

其中一位姑娘坦言:“速度太快了!在朝鲜,200公里路程要跑六七个小时,而这里不到一小时。”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如同她们在中国看到的新世界。

相比于广阔的见识,个人成长是更珍贵的收获。

沈阳某朝鲜餐厅领班崔善熙的变化令人惊叹,从不敢直视客人到能流利处理投诉,还自学了Excel表格制作。

“回国探亲时,我给村委做了份电子台账,镇长亲自来我家道谢。”她羞涩地笑着,眼里闪着光。

这种自信的建立,远比物质收获更深刻影响她们的人生。

三年期满,这些女孩必须回国,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定。

有人好奇:“攒了三年钱的朝鲜女服务员们,回国后是不是就能过上富婆的日子?”

真实情况是,她们还需上交给国家一部分收入,剩余的钱虽能让她们风光一阵子,但生活终将归于平淡。

她们需要重新接受国家分配的工作,继续奋战在新的岗位上。

朝鲜国内的贫富差距并不大,在分配工作和住房的基础上,大家的月均收入差距较小。

除了对国家有重大特殊贡献的人之外,大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差不大。

真正持久的改变发生在观念层面。平壤某大学任教的李教授发现:“学生们对中国的好奇远超预期,会围着去过中国的同学问东问西。

这些姑娘带回的新思想、新见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鲜年轻一代中激起涟漪。

当丹东餐厅的灯光渐暗,最后一批客人离去。

朝鲜姑娘们收拾好桌椅,轻声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窗外,鸭绿江对岸的故乡静谧安详。

窗内,她们心中已悄然埋下改变的种子。

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即开花结果,但正如一位姑娘所言:“见过阳光的种子,总会找到破土而出的方向。”

(老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