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制品
是指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的日用生活品,它们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能把传统手工艺制品印刻在国家货币上,则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这个国家对匠人以及传统手工业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咋们先看图片。
这是马来西亚1989年发行的第二套流通硬币大全套,硬币正面是马来西亚银行的英文和国花“扶桑花”以及面值。反面则都是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图案。
扶桑花
下面先介绍一下这个国家。
马来西亚(马来语、英语:Malaysia),简称:大马。它的前身就是上回说到的马来亚。
马来西亚国旗
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联邦制[1]国家,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公里。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即马来半岛(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东马)。
马来西亚国徽
马来西亚有很多知名的艺人是我们很熟悉的,比如:梁静茹、巫启贤、曹格、光良、戴佩妮、阿牛……
转回正题,下面开始介绍这些硬币上的传统手工艺制品。
马来西亚单面鼓,硬币面值:1分。
单面鼓,是马来西亚吉兰丹节庆中常见的演出,尤其是在风筝节和陀螺节期间。一百公斤的大锣鼓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击打出饶富趣味的韵律。
锡陀螺,硬币面值:5分。
在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流行着一种陀螺赛。比赛用的陀螺是用硬木制成的,表面还镀上一层锡,所以叫做“锡陀螺”。陀螺的直径通常是八寸,重量分6.5斤、7斤、8斤和9斤四种。在比赛时需要用十尺长的绳子才能把它抽动旋转起来。
traditional marble game,音译为“充阁”,硬币面值:10分。
这是一种传统游戏器具。用大理石做成,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子棋游戏。
存放栳叶和槟榔的盒子,硬币面值:20分。
十五世纪,栳叶盒成为王宫内的摆设品。该盒做工精细,用金银丝手工制成,有的还镶嵌宝石。盒子旁边两根长长的是夹栳叶的筷子。盒内装有栳叶、槟榔及其他配料。嚼栳叶是马来人和印尼人的传统风俗,通常与槟榔、甘蜜、石灰等一起咀嚼。由于槟榔的强致癌性,现在嚼栳叶的习惯已越来越不受年轻人喜爱。
马来西亚风筝,硬币面值:50分。
风筝在马来西亚具有特殊的意义。据传,很久以前,一名庄稼汉在路边救了一位女子,并收养在家中,随着女子的越长越漂亮,地里的农作物也收成喜人。但庄稼汉的妻子心生妒忌,赶走了女子,地里的作物随即倒伏死去。村里人都说那赶走的女子是稻神,应该是得罪了神灵遭到的报应,犯错的人只有将美丽的物体升上天空,向稻神真心忏悔,农田的收成才会有所好转。于是庄稼汉夫妻俩制作了漂亮的风筝,风筝飞上天空,地里的收成就真的好了起来。久而久之,在农作物收成之后放风筝成为马来人的一种习俗,向稻神表示谢意的同时,也祈求神灵的继续庇佑。
马来剑,硬币面值:1林吉特。
马来剑,其实只能算是一种匕首。它是南亚的冷兵器之王,以单手刺击为主,其作战动作类似于今天的“击剑运动”,看似造型怪异的马来剑,其实剑身的每一处设计,都非常的有利于持剑者进行刺击。马来剑的剑刃之所以呈波浪形状,是因为马来剑是经过特殊的折叠锻造工艺打造出来的,就是将金属无数次的折叠打造,最后拼合出来的剑身。由于折叠后的结合处有人为的衔接,所以整个剑刃的每个衔接处就出现了波浪形状。
与第二套相比,1967年由新成立的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发行的第一套硬币的图案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所有硬币正面统一为国会大厦,右上方一弯新月,一颗有14支星芒代表马来西亚的13个州和联合政府。
反面则是马来西亚的英文国名和镂空字体的面值及发行年份。
好像第三套硬币也已发行,只是我没有而已,这里就不说了。
感谢您的关注
注释:
[1]君主立宪制(英语: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一般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世界上最早有君主立宪制特点的是赫梯族,而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
君主的权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英国、日本等都是此类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爱戴和尊重。
君主立宪制,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日本、泰国、柬埔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