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脑机接口技术进展综述

截至2025年2月,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 BC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迎来爆发式突破,国内外在核心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政策支持及商业化进程上均取得显著进展。

以下从技术突破、临床应用、企业动态及政策环境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配以关键案例说明。

一、国内外核心技术突破

柔性电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脑机接口的核心在于如何高质量采集大脑信号。柔性电极因其生物相容性高、损伤小、信号质量稳定等优势,成为技术竞争焦点。

国内进展:

微灵医疗研发的“CORTEX-0型高密度网状超柔顺神经电极阵列”已在十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该电极采用微米级超薄结构,可紧贴大脑皮层,实现高时空分辨率信号采集,同时匹配自研的低功耗脑机芯片,性能接近国际领先水平37。

浙江大学与智冉医疗合作完成全球首例超薄柔性深部电极植入手术,成功采集人脑深部区域的多种神经元信号,并实现1024通道的实时信号处理,标志着柔性电极在深部脑区应用的突破3。

国际对比:Neuralink的柔性电极采用“缝纫机式”植入技术,已实现单设备3072个电极触点的高通量信号采集;而Synchron则通过血管支架式电极(Stentrode)实现非开颅植入,2024年完成与Apple Vision Pro的意念操控结合,进一步拓展消费电子应用场景3。

信号解码与AI算法的优化脑电信号的高精度解码是BCI实用化的关键。国内外团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提升了解码效率和准确性。

清华大学与博睿康合作的脑机接口设备,利用多模态信号融合算法,使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动作,解码准确率达95%以上3。

美国Neuralink在2025年CES展会上宣布,其N1植入物通过优化算法,将意念控制外部设备的延迟缩短至50毫秒以内,接近自然神经反应速度3。

国内脑虎科技联合华山医院,实现全球首次语言解码临床试验,患者通过“思想”输出“2025新年快乐”语句并操控机械臂,展示了语言信号解码的潜力37。

脑机接口的核心在于如何高质量采集大脑信号。柔性电极因其生物相容性高、损伤小、信号质量稳定等优势,成为技术竞争焦点。

Neuralink的柔性电极采用“缝纫机式”植入技术,已实现单设备3072个电极触点的高通量信号采集;而Synchron则通过血管支架式电极(Stentrode)实现非开颅植入,2024年完成与Apple Vision Pro的意念操控结合,进一步拓展消费电子应用场景3。

脑电信号的高精度解码是BCI实用化的关键。国内外团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提升了解码效率和准确性。

医疗康复领域的突破BCI在瘫痪、失语、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革命性潜力。

国内案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通过侵入式BCI技术,帮助一名脑损伤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并操控机械臂完成心形手势,此为全球首例通过意念传递完整语句的案例3。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与武汉衷华脑机合作,开展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试验,患者已能通过脑机接口控制外骨骼行走7。

国际案例:

Neuralink在2025年1月完成第三例患者植入手术,三位四肢瘫痪受试者均能通过意念操控电脑光标和机械臂,计划年内新增20-30例临床试验37。

Synchron的血管支架电极在6名受试者中实现零严重不良事件,并于2024年与Apple Vision Pro结合,使患者通过意念操作AR设备3。

精神疾病与脑功能调控

国内团队探索BCI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通过闭环脑机接口实时监测脑电信号并施加电刺激,初步试验显示症状缓解率达60%3。

德国Cortec公司开发的非侵入式BCI设备,利用神经反馈训练改善儿童多动症(ADHD),已进入FDA审批阶段3。

展开全文

BCI在瘫痪、失语、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革命性潜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

脑虎科技:推出256导高通量植入式柔性BCI设备,计划2025年完成长期在体试验,并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37。

盈趣科技:与InteraXon合作开发消费级头戴式脑电监测设备,已进入北美市场,并推出教育版BCI实训套件7。

微灵医疗:获力合科创投资,研发全植入式无线BCI系统,其柔性电极和低功耗芯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7。

国际巨头竞争白热化

Neuralink:凭借“缝纫机”手术机器人和N1植入物,成为侵入式BCI领域标杆,2025年计划融资10亿美元扩大生产37。

Synchron:与NVIDIA合作引入Holoscan平台,增强实时边缘AI处理能力,目标将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3。

Blackrock Neurotech:2024年完成2亿美元融资,其Utah阵列电极已帮助全球超50名患者恢复部分运动功能3。

国内政策红利释放

北京、上海相继发布《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明确支持侵入式技术落地,计划2027年前突破电极、芯片等核心技术,2030年形成产业生态37。

国家药监局2025年1月公示三项BCI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涵盖数据质量、术语定义及闭环设备测试方法,为产品审批铺路37。

国际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美国FDA在2024年向Paradromics等公司颁发突破性设备认证,加速BCI医疗器械上市3。

欧盟通过《神经技术伦理指南》,要求BCI研发需确保数据隐私和用户知情权3。

技术瓶颈:

侵入式BCI的长期安全性仍需验证(如电极降解、免疫反应);非侵入式信号精度不足限制其应用场景37。

伦理争议:

脑数据隐私、意识操控风险等问题引发广泛讨论,需全球协同制定伦理规范3。

商业化前景:

摩根士丹利预测,仅美国BCI市场规模即达4000亿美元,医疗康复、消费电子、军事领域将成为主要增长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