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SZ300070)$
碧水源的膜产品在多个领域与外国品牌形成竞争关系,根据不同的膜技术类型,其对应的主要外国品牌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析如下:
一、MBR膜领域
对应外国品牌:杜邦、GE(原美国通用电气)、三菱化学、东丽、旭化成、海德能、陶氏等。
市场占比:
根据2025年数据,MBR膜整体国产化率约30%,这意味着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总和约为70%。
在高端MBR膜市场(如半导体、海水淡化领域),外国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中低端市场(如一般工业污水处理)国产替代率较高。
二、反渗透膜/纳滤膜领域
对应外国品牌:杜邦、海德能、日本东丽、美国科氏、新加坡凯发集团等。
市场占比:
反渗透膜整体国产化率约35%,因此外国品牌占比约65%。
在高端应用(如海水淡化、半导体超纯水制备)中,进口品牌占比高达90%,国产膜(如碧水源的SC系列海水淡化膜)正在加速替代。
三、超滤膜领域
对应外国品牌:3M、西门子(原美净)、旭硝子、韩国SKC等。
市场占比:
超滤膜国产化率约40%,外国品牌占比约60%。
碧水源在市政供水和工业领域已实现大规模替代,但在高端医疗或特殊工业场景仍依赖进口。
四、柔性显示用超薄玻璃薄膜(UTG)
对应外国品牌:三星康宁、肖特、美国康宁等。
市场占比:
国产化率约20%,外国品牌占比约80%。
碧水源通过凯盛科技等子公司实现技术突破,但产品良率和稳定性仍需提升。
总结:外国品牌的总占比趋势
高端市场(半导体、海水淡化、医疗等):外国品牌占比普遍超过70%,部分领域(如反渗透膜)高达90%。
中低端市场(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外国品牌占比降至30%-50%。
整体膜材料市场:外国品牌在高端技术领域仍占主导,但碧水源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如振动MBR技术、聚烯烃基膜)正在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