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生在古代,最愿意选择怎样的家庭生活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皇宫,成为皇室的一员,享受高贵的身份,衣食无忧。不过,身处权力的中心,也意味着时时可能会面临危机,稍有不慎,甚至可能丧命。比如,秦始皇的子女,在胡亥继位后,几乎全都被清除得干干净净。
到了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皇储之位的激烈争夺,也让大量宗室成员遭遇了清洗。不过,在这些动荡中,有一位幸运儿成功避过了这一劫难,他便是康熙的二十四子允祕。
根据历史记载,精力充沛的康熙皇帝,有着许多妃子和子嗣,是清朝历史上后宫规模最大的皇帝之一。康熙的妃子达到了65人,包括四位皇后、三位皇贵妃、以及一位贵妃和十一位妃子。到1716年,穆嫔陈氏为康熙生下了允祕。这时,康熙已经63岁,距离去世还有六年。由于康熙在位期间,皇位继承问题引发了诸多争斗,他对年幼的允祕格外宠爱,甚至超出了对其他皇子的关注。
雍正帝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提到:“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这说明允祕在宫中的地位并不低。在康熙去世后,雍正展开了严厉的手段来打压争夺皇位的兄弟们,但他对允祕却格外恩宠。雍正命令允祕前往太庙行礼,这是皇亲贵族能享受到的最高荣誉。
展开全文
到了1733年,雍正看到17岁的允祕在宫中勤奋读书,学识逐渐增长,心中非常高兴。于是,雍正特意为允祕封了亲王,并称他为和硕諴亲王,与雍正的亲生儿子们,包括弘历(后来的乾隆)和弘昼一同封赏。
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弘历继位,成为乾隆帝。尽管允祕的身份是乾隆的叔叔,实际上,他比乾隆还要小五岁。乾隆将允祕视为自己的弟弟,尤其是在乾隆登基后,他特别安排了两名翰林官员作为允祕的老师,要求他们尽心辅导,并严格教诲。
从此,允祕开始频繁受到乾隆的委任。以1737年为例,二月时允祕代替乾隆祭拜孔子,八月秋分又在西郊行礼。到1740年,25岁的允祕被任命为镶白旗蒙古都统。能在20多岁就担任都统一职,这样的机会在乾隆时期仅有两人,另一个便是后来的著名贪官和珅。
有趣的是,允祕也因一些细节被处罚。比如,乾隆曾因允祕上书不合规程,罚去俸禄;在1743年一次训诫中,乾隆批评八旗子弟不守旧章,允祕因为未等皇帝吃完肉就放下筷子而被责骂。但这些小细节其实反映了乾隆对允祕的关心,因为即使如此,允祕依旧没有失宠,反而步步高升,直到1773年去世,享年56岁,追谥“恪”。
相较于康熙的其他皇子,允祕的表现可能并不特别出众,但他的运气却非常好。历经三朝,始终居于高位,去世后还享有崇高的哀荣。或许这正是许多贵族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