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盘子,杯子,花盆,可以发现底部和桌子接触的那一圈是不上釉的。
究其缘由,是因瓷器是放在窑板上烧的,釉在烧的过程中是完全熔融的,如果底有釉,冷却后就粘在窑板上了。所以瓷器肯定有一个地方没有釉,就是和窑板接触的地方,防止粘连。古代瓷工为了节约成本,在烧制过程中左思右想,创造了各种烧制方法。支烧,又名支钉烧,多用于叠烧,因汝窑而著名。估计是宋代皇帝追求极致,忍受不了底足无釉的瓷器,汝窑瓷工才想出这种极致的烧法。汝窑支烧有两种,一种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几个支钉,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钉的泥饼上,然后单烧,烧好后再把支钉敲掉。在所有瓷器里,汝窑的支烧是无釉面积最少的。
这个汝窑盘底,字是清代刻上去的。除了几个支钉痕以外,通体有釉。古书记汝窑是“芝麻钉”。覆烧是把碗倒扣着烧的方法,最著名是的宋代的定窑。把碗扣在一个和碗口一样大的粘土圈上,叫支圈。支圈上再撂一个支圈,再扣一个碗,如是反复,可以撂十几层,再装匣钵烧制。
覆烧的碗盘只有口沿无釉,叫芒口,宋代皇室曾因此弃用定窑瓷器,当时的记载是:“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有一些定瓷在芒口上包一圈铜,后世的仿品多用黑釉代替铜圈。对烧,一正一反两个碗扣在一起烧,烧出来都是芒口。套烧,碗放在盘子上面烧,烧成的盘子中间缺釉。
支圈覆烧、匣钵单烧、套烧的区别:支圈覆烧:北宋时期河北定窑发明的一种覆烧工艺。方法是先在较厚的底圈内放一个或两个碗坯,其上再放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依次类推。支圈和碗坯叠置到一定高度后入窑烧制。采用此法可提高装窑数量,但却形成了芒口。支圈覆烧法在宋、辽时从定窑向四方扩散,北方接受这一技术的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汤阴县鹤壁集窑、内蒙古赤峰缸瓦窑等。支圈覆烧工艺南宋早期开始南传,景德镇窑和浙江泰顺玉塔窑同时接受了此项技术,以后又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瓷窑。
覆烧标本匣钵单烧:一件匣钵只烧一器的装烧方法,单件琢器及较为精细的制品往往采用此种方式烧制。
匣钵装烧套烧:为充分利用窑位空间而采用的—种装烧方式,按大小次序排列的盘、碗等不同的器物根据匣钵的高度及空间的大小合理放置入窑焙烧,称为套烧。有全部圆器套烧,也有圆器与琢器套烧、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南朝江西洪州窑的套烧方式最为典型,金元磁州窑也采用过对口套烧方式。一定要看:古瓷在显微镜下呈现的特征!!
有钱人投资收藏已成常态:古玩艺术品将越来越贵
盗墓产业链大曝光
读懂瓷器单色釉,收藏算是入门了!
任何仿品,任何作假都骗不了真正开眼的藏家